页面
配色
辅助线
重置
用户空间| 手机版
| 简体版| 繁体版| 智能问答
无障碍
支持IPv6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走进忻城 > 风土人情

传统“家乡味”手工面,尝尝?

2024-12-05 09:45     来源:忻城县融媒体中心
分享 微信
头条
微博 空间 qq
【字体: 打印

初冬时节,太阳仍在卖力工作,12月4日,遂意乡遂意村黄安华家门口千万条面线沐浴在阳光的柔情中,从长长的木架上飞泻而出,好似垂帘。

“趁着天气好,今天争取加工1000斤面条,现在是出面的黄金期。”作坊主黄安华一边抻面一边告诉记者,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。手艺娴熟的他精准把握着和面、拉面、晒面各道工序的时间、温度和光照强度。

“我们遂意面条都是纯手工加工,经过阳光自然晒干,又白又香,并且无任何添加剂,本地人都爱吃。”只见他穿梭于面条“瀑布”间,如魔术师般,挥舞着手里的木棍,将面条反复翻转拉扯,面条在木架上抖动变化着,越来越细,越来越长。


面条打包工作间内,黄安华的爱人将经过阳光充分照晒后的面条进行手工切割、称重、检验、包装……望着变身为一包包、一盒盒精美的干面成品的面条,黄安华眉眼间尽是笑意,“每个月产量达1000公斤左右,一部分批发给本地老板,一部分自己拿到集市上卖,每公斤卖7元,每月算下来有七八千元左右收入,比外出打工强,而且还能照顾家里老人、小孩。”


抓住黄金期的当然不止黄安华一家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有着几十年做面传统的村民,依旧保留着手工做面习惯,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晾上几挂面,别有一番农家风味。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越来越多的“黄安华”选择扎根农村、建设家乡,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